探索自我 – 被討厭的勇氣

7月 13, 2017

25歲,就像一隻極欲掙脫鳥籠的鳥兒想往一片無際的天空展翅飛翔。或許有些人擁有與我同樣躁動的靈魂,對自由充滿想像,對人生擁有理想,對未來滿腔熱血,卻也在現實與理想的價值碰撞中,迷失了方向,迫使我們思考什麼是自由、什麼是人生,更讓我們必須重新認識自己是誰?

我在這迷茫的日子裡,將自己沉浸在哲學思辨的書本中,讓我似乎重新找回了一些方向。以下文章會以《被討厭的勇氣》為中心,並搭配朱少麟的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和電影「異星入境Arrival」,記錄一下我的心得。

決定論 vs 目的論
「如果不是因為回憶,人的心也許就不會受傷。回憶是磨砂的放大鏡,美麗的,會更加美的無法捉摸;可怕的,卻益發猙獰,而且猙獰的不可追究。」
—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
佛洛伊德心理學中,曾提到人會因為記憶、事故或悲慘的遭遇,導致「心理創傷」,進而影響一個人對未來的看法和當下之行為。比如說一個人從小在家裡受到虐待,那麼他長大後會因為這段受創的回憶,導致這個人不敢接近人群。換句話說,他會有「不敢接近人群」的結果,是因為「從小被虐待」。這就是佛洛伊德的「決定論」,也是大家比較常接觸且較為直觀的分析。

若依照「決定論」的邏輯,進一步往未來推演會發生什麼事呢?被受霸凌的他便會開始認為「我交不到朋友、不敢外出」是因為「我從小就被虐待」,於是開始憤世嫉俗,還可能更進一步演變成激進的躁鬱人格。

話說到這邊,大家是否跟我一樣邏輯打結了呢?假設心理創傷是造就一個躁鬱人格的原因,那麼世界上所有受到相同悲慘遭遇的人們,理論上都應該成為精神病患者才對,為什麼因為悲慘的遭遇,有人會造成心理陰影,有人卻可以越挫越勇呢?若心理創傷是真實存在的,那麼所有人的反應都應該是相同的才對,不是嗎?從這個切入點,就能輕易地看出佛洛伊德和阿德勒心理學理論的不同。

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使人有種「宿命論」的感覺,彷彿一切都是註定的,擁有了什麼樣的過去,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;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,則是一種只專注於當下的「目的論」。

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中的第一夜-否定心理創傷,就是與「決定論」完全相悖逆的理論。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強調一個中心思想:「人是可以改變的」。阿德勒認為人的價值觀來自於對過去記憶的解釋,透過對記憶不同的認識,會導致不同人格的產生。所謂的心理創傷不過是他缺乏面對未來的勇氣,而決定使用的解讀方式。換句話說,受虐待的他是擁有「不接近人群」的目的(他害怕再度受到傷害),才有「我從小被虐待」的藉口
否定心理創傷理論的例子還有非常多:
因為害怕告白被拒絕,選擇解讀成是因為我不夠帥不夠有錢不夠有能力;
因為害怕發問被嘲笑,選擇解讀成是因為我不想發問;
因為害怕練不出壯碩的身材,選擇解讀成是因為我不想練;
因為害怕努力準備還是失敗,選擇解讀成是因為我時間太少;
相同的事件,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讀,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

在電影《異星入境 Arrival》中,露易絲有句台詞:「If you could see your whole life, from start to finish, would you change things? (如果你能將你的人生從頭到尾看過一次,你會想做什麼改變嗎?)」


露易絲學會了外星人預知未來的能力,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女兒會因車禍而死,但她並沒有恐懼這樣的未來,而是勇敢地將其產下,並極盡所能地陪伴她度過幸福快樂的童年。露易絲的目的是「陪伴女兒度過幸福的童年」而非「逃避女兒車禍離開的事實」,因此她選擇了「將女兒產下」這個方式。對生命、人生或記憶的解讀,都可以使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有大幅度的改變。

我想對露易絲而言,世界並不會因為女兒的離開而黑暗,卻會因為陪伴女兒共創回憶這個過程而美麗
「如果我能將人生從頭到尾看過一次,我會想做什麼改變嗎?」
「我想我會更認真的活在這世界上。」
統合來說,我認為佛洛伊德為我們分析出形成價值觀的原因,而阿德勒則進一步協助我們跳脫宿命的框架。大家不妨仔細思考:你想要選擇使用什麼心態解釋回憶,而想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活在當下?

割捨別人的課題
「天地之間本來就無限廣闊,其他人的生活觀是其他人的事,這個城市多麼無辜,他從來也不會困住人,是人的狹隘思維困住了這城市。」
—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
我們為什麼會悲傷、會煩惱、會憤怒、會憂鬱呢?為什麼我們總是在人群中失去了方向?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在意別人,渴望得到別人的掌聲呢?前面,阿德勒引導我們學會使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。而在此他會將我們帶至內心深處,探索自我,追求自由。

阿德勒說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。第一次看到這個概念時,我闔上眼睛給自己一段靜謐的空間。驚訝地發覺:要是排除貧窮、戰亂、瘟疫等外在物質的匱乏,其實真正困擾我們的正是自己的精神世界。

阿德勒認為人類有渴望得到認同感的天性,透過追求他人的認同,我們才能確認自身的價值。但反過來講,一旦我們無法從他人身上尋得一絲認同,那我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,甚至否定自己。當我們從穿著打扮到言行舉止,變得越來越在意他人的評價,就會像是被捆綁手腳般無法盡情揮灑自我,感覺拘束不自由。
大家是否和我一樣,在感情受挫的時候,總是選擇先否定自己呢?
「一定是我哪裡做得不好,她才.....」
「我這個人就是沒什麼優點,所以才會....」
「像我這種人,沒有人關心也是理所當然的」
「我也想像他那樣光鮮亮麗,可是努力再久我都做不到....」
於是逐漸地對自己的人生失望,
開始將自己的內心披上荊棘,封閉自我,這樣至少不會再受到傷害。
阿德勒認為,改善人際關係的關鍵在於割捨別人的課題,並找到真正的自己。所謂割捨別人的課題就是弄清楚什麼是我們能改變的,什麼是我們不能改變的。只要控制好我們能改變的,不去煩惱我們不能改變的,人生就會開始單純起來。我們總是在高喊「做自己」,但到底什麼樣才是做自己呢?阿德勒認為:當做好割捨課題時,真正的自己就會浮現,由自己衡量自己的價值就是真正的做自己。

我們不必為了贏得別人的認同而活,那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事情。別人怎麼評價你,是別人的事情;真正重要的是你決定怎麼做,不需要為別人負責,只需要為自己負責就好

拿我自己當例子,我出生在幸福的家庭,父母的家庭教育做得很好,所以我在親情上的割捨課題做得不錯。然而,我總是在愛情裡迷失自己,我常常在煩惱我所不能控制的事情。常常試圖去猜對方會怎樣看自己,常常認為自己的付出,對方都應該給予回饋。最終的下場當然是淒慘的,因為我總是執著在我所不能控制的事情上,而忘了該執著的其實是我自己。

被討厭的勇氣,就是愛自己的勇氣。不要在意他人對你的評價,專注在自己怎麼看待自己就好。

活在當下,才能自由
「自由只來自愛,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愛,還包括對一切理想的追求。當你心中燃起那種火一樣的熱情在你的意志驅動下,全心全意,不顧一切阻礙去追求,別人非難你,不怕;環境組饒你,不怕;因為你已經完全忠於自己的意志,那就是自由。」
—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

試想當你站在舞台上,這時若整個會場的燈都點亮,那你可能會連最後一排的觀眾席都看得一清二楚,對吧?但若只有一盞聚光燈打在你自己身上呢?你是不是甚至連第一排的觀眾也看不清楚呢?人生也是一樣的,當有微弱的光線時,我們就會執著在過去、或猜測未來;但如果只為「此時、此刻」點亮聚光燈,應該是看不見過去和未來的吧。

《被討厭的勇氣》的哲學家說:所謂的人生,就像一圈又一圈的跳著舞,跳著的每一個瞬間,成為一連串的剎那。然後當你回過神來看,就會發現:「啊!我已經來到這裡啦!」。只要跳舞的當下是「充實」的,就已經足夠了。

阿德勒認為人生本是沒有意義的,但你可以賦予它意義。當我們遭遇了一連串悲劇後,若只執著在「為什麼我會遭遇如此浩劫?」那這樣的人生就不存在任何意義。在面對這些無跡可尋的悲劇時,依然無動於衷,等於是"你"肯定了這些悲劇。人生並不是直線,而是像無數個點組成的。當我們遭遇困難,就更應該執念在「當下」這個剎那,思考「我可以做些什麼?」

當我們能做到「活在當下」,那我們將不再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,將不再追求自由,也不會再迷失自我。因為此時此刻,你是耀眼的,你是自由的,你更清楚的知道你自身的價值是他人所不能衡量的。

結語
阿德勒心理學是當我們迷惘的時候,就該拿出來再複習一遍的心理學理論。阿德勒說被討厭的勇氣需要時間練習(練習時間:你年紀的一半。所以我還要再花12年)。與其他心靈勵志書一樣,哲學家們只能提出人生哲學,但如何將其活用在人生當中,就是我們的課題。

從今天開始,用不同的方式回顧自己的過去,溫柔擁抱過去那個受傷的自己。運用阿德勒的哲學,去相信生命和勇氣的力量。盡力著眼再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,拋去那些無法控制的煩惱。我們從來都不需要透過別人的認同來衡量自身的價值,我們的價值是來自我們自己。人生是要往前走的,願每日的你我,都能比昨日的自己更有勇氣。
《被討厭的勇氣》是一本我真的很推薦的哲學書,這篇文章大約只寫出了1/10的內容而已,阿德勒心理學還有提到社會意識的形成、信任他人、奉獻他人等諸多更精采的理論。如果看完這篇文章覺得有興趣,一定要去找來看啊!

沒有留言:

模板作者:Lex. 技術提供:Blogger.